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6月28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副秘书长苏伟、欧鸿、杨荫凯介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赵辰昕表示,回顾这十年,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我国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
十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中国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
这十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
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
这十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这十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
这十年,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2021年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赵辰昕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赵辰昕表示,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调控经验,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高技术产业规模实现了翻番
杨荫凯介绍,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
杨荫凯表示,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和高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四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一是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十年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是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十年来,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实现了“从低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0.23个百分点,到高出0.23个百分点”的重大转变。平板电视、无人机、智能手机、太阳能光伏等产品深受国际市场青睐,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形象发生根本变化。
三是高技术产业基础更牢。十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2021年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四是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强。十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我国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日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主体纳税额已达4.76万亿元。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新个体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
杨荫凯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发展与安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十年来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
欧鸿介绍,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近7000万吨,总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国内粮价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国内粮价涨幅明显低于国际市场。
欧鸿表示,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未来一个时期,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既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也具备基础和条件,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他同时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产量、优化结构、增强能力、引导消费”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提高产量。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种粮补贴制度,加快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有限的水土资源优先用于稻谷、小麦等口粮生产,巩固提升玉米生产能力。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一步抓好大豆和油菜、花生等油料生产,提高生产水平。
二是优化结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
三是增强能力。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
四是引导消费。引导粮食深加工业有序发展,避免粮食深加工与人畜争粮。更好保障饲用玉米需求,合理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推广节粮减损适度加工技术。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大力推动健康消费,引导粮食消费方式从“过度消费”向“健康营养”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十年来解决1.3亿人的城镇就业问题
杨荫凯介绍,我国十年来解决了1.3亿人的城镇就业问题,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反弹,城镇调查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上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加大”。杨荫凯指出,5月以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落实落地,就业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
杨荫凯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加大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细化实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一是不断夯实青年群体就业的经济基础。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青年群体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岗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返乡入乡创业。
二是务实推动市场主体稳岗扩岗。认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推动更多企业复工达产,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用工能力。指导各地尽快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给予倾斜支持。
三是积极支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进一步增强双创示范基地引领服务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和灵活就业。指导各地尽快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
四是大力加强青年群体就业服务保障。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教师、基层就业项目等方面的招录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训结合,聚焦青年群体,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镇困难失业青年就业援助帮扶。
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苏伟表示,一是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增长。我国引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
二是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2020年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以对外开放为主基调,确定了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为外商投资权益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2017—2021年,我们连续五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和自贸试验区限制措施条目分别缩减至31条、27条,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经营。
四是外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我们连续三年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累计推动500多份文件“立改废”,充分保障了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待遇。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无可比拟的内需潜力,外资企业始终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意扎根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苏伟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和稳外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一是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二是推进重大外资项目。三是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四是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责编:王仁宏、吕骞